第一节观光农业概述
一、相关概念
• 观光
• 休闲
• 景观
• 园林
• 观光农业
观光
• 观看、欣赏、考察某一对象,即人们为了达到某一意愿,离开居住地,经过一段旅行到达与居所不同的地方,观察或体验环境中的事、人、物等。
休闲
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的时间支出外剩余下来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不受任何外界压力的时间。
• 休息时间
• 休闲活动
• 休闲状态
景观
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
• 视觉美学意义上的风景
• 一般描述性的地形地物
园林
• 用科学的、艺术的手法处理建筑、自然和人类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
• 构成要素:动物、植物、地形地貌、建筑、人文、历史、民俗等。
观光农业
• 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 狭义:农业观光园
• 广义:广阔的农村空间
二、国内外观光农业概述
• 观光农业的产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 在欧洲早在1873年德国的乡村旅游就属于广义的观光农业范畴。
• 在亚洲,日本的观光农业开展得较早,日本的观光农业在发展进程中主要出现了采摘观光、自然修养村、农舍投宿、市民农艺园等形式,为工业化日本社会中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提供接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场所。
• 在美洲,观光农业的内容和形式也很丰富多彩。
• 加拿大主要采取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景观营造上主要采用一些纯自然生态景观和土著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景观。
• 在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广亩城市”的纲要,即带有田园风光的城市,城市与农村不能截然分开,城市边缘地带可营造绿色的观光农业林带。
• 台湾,1978年苗栗县太湖草莓园
• 在我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北京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首次出现了观光桃园,之后就一直方兴未艾,许多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上海、苏南、山东等地的观光农业在90年代初也已纷纷兴起。这些观光农业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观光农业的类型
1.多元综合型
• 集农业研究开发、农产品生产示范、农技培训推广、农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
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
2.科技示范型
• 以农业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为主要功能,兼具旅游观光功能。如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广东顺德的新世纪农业园、陕西杨凌农科城(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江苏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马山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区等。
3.高效生产型
• 以先进技术支撑的农产品综合生产经营为主要功能,兼具旅游观光功能。
4.休闲度假型
• 具有农林景观和乡村风情特色,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如深圳的“青青世界”。
5.游览观光型
• 以优美又富有特色的农林牧业为基础资源,以强化游览观光功能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农游活动。如浙江台州玉环观光农业园
三、观光农业的特点及其功能
1.观光农业的特点– 观光农业除具有农业的一般特点外,还应具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 (1)农业科技含量高
• (2)经济回报好
• (3)内容具有广博性
• (4)活动具有季节性
• (5)形式具有地域性
• (6)具有较强参与性
• (7)景观表达艺术性
• (8)农林产品绿色性
• (9)融观光、休闲、购物于一体
• (10)经济社会综合效益高
2.观光农业的功能
观光农业之所以在国内外蓬勃发展,在于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
(1)经济功能
(2)社会功能
(3)文化教育功能
(4)生态功能
(5)健身、休闲、娱乐功能
第二节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的相关理论
一、农业系统的构成理论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的农村区域中各产业部门及其内部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组合或构成,一般包括三大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即人们通过劳动去强化或控制动植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生活资料、工业原料的生产部门,包括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指工业即从农业分离出来的物质生产部门,主要包括乡镇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指服务业,包括商业、服务业和旅游等。
二、景观美学
1.自然风景美
2.工程设施美
3.文化景观美
4.生态和谐美
5.旅游生活美
6.科学技术美
三、景观生态学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化,反映了景观镶嵌体的复杂性,可以利用丰富度、均匀度、镶嵌度来表示。农业景观中的间作、套作、桑基养鱼,农林茶复合种植等形式,从生态学上减少病害、增强抵抗力,从景观结构上增加了丰富性,从生产上能相互促进、增加产量;从美学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统一。
景观异质性是指每个景观都有着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特有的外貌形态表现出来。如平坦如茵的草地,色彩丰富的落叶阔叶林,矮小整齐的农作物等,在功能上又有自己特殊的作用,如坡地森林的保水护土、粮食经济作物的创收、观赏植物的观赏作用等。
四、旅游心理学
• 心情的动机思乡心郊游心信仰心
• 身体的动机保养需要治疗需要运动需要
• 精神的动机见闻需要知识需要欢乐需要
• 经济的动机购物目的商业目的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持续性就是在一定限度内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其自行调节和正常循环水平,并增加生态系统适应性和稳定性。
社会经济持续性是指用最小的资源成本和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持续性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充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达到再生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的开发目标。
六、共生理论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受益而相依赖的关系是生物学中的共生现象。
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农业向旅游业方向发展,以作物布局艺术、自然景色、呼吸新鲜空气、参与农业劳动等项目,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与增值。
自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第一家集农业与旅游两位一体的黄石国家森林公园之后,大批农业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在众多的开发项目中,森林、草地和土地利用等农业旅游项目已达8080万hm2 。因此,实现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有利于增加各自产业的功能,而且能协调两大产业与环境间的矛盾。
第三节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的原则、手法和步骤
一、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的原则
1.服务城乡、发展高效农业
2.因地制宜、突出生态
3.统一规划、有利实施
4.突出创新、重在利用
二、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的手法
1.艺术表达遵循科技原理
2.主观造景服从功能实用
3.布局有序调控时空变化
4.动态参与强化视觉愉悦
5.心灵满足融进增知益智
6.结构相融营造人景亲和
7.创意美与自然美的和谐
8.主体色彩体现农林氛围
9.人文特征反映乡土特色
三、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步骤
1.调查研究阶段
2.资料分析研究阶段
3.方案编制阶段
4.形成成果文本和图件阶段
第四节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
一、观光农业园区选址
1.选址原则
• ①符合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现代农业规划中确定的性质及规模,选择交通方便、有利于人流物流畅通的城市近郊地段,园区尽量靠近城郊主要干道,有利于农产品的来往运输。
• ②选择宜作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段,地形起伏变化不是很大的平坦地,作为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应因地制宜地经过改造,有利于丰富园(区)的景观规划要求。
• ③可选择自然风景条件较好及植被丰富的风景区周围的地段,还可在农场、林地或苗圃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样可投资少、见效快。
• ④可选择利用原有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或现代化农村等地点建设观光农业园(区),展示农林古老的历史文化或是崭薪的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风貌。
• ⑤选择园址应结合地域的经济技术水平,规划相应的园区,水平条件不同,园区类型也不同,并且要规划用地,留出适当的发展备用地。
二、布局形式
观光农业园(区)的布局形式根据非农业用地,也就是核心区在整个园区所处的位置来划分,常有围合式、中心式、放射式、制高式、因地式等几种。
• 1.围合式• 在农业园(区)规划平面图上,非农业用地呈块状、方形、圆形、不等边三角形设置于整个园区中心,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包围。如江苏昆山丹桂园就是这种形式。
• 2.中心式• 非农业用地位于靠近人口处的中心部位,这种形式方便游人和管理人员使用。如苏州西山高科技观光农业园就是这种形式。
• 3.放射式• 非农业用地位于整个园区的一角,整个园区的重心还是在农业用地部分。如泰州农林高科技示范园的总体布局即为此种形式。
• 4.制高式• 非农业用地一般位于整个园区地势较高处,也就是制高点上。如江苏江浦帅旗农庄和江宁七仙山玫瑰园即为此种布局。
• 5.因地式• 将前种布局形式相互配合,结合园区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非农业用地的布局摆放。
三、分区规划
观光农业园(区)以农业为载体,属风景园林、旅游、农业等多行业相交叉的综合体,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也借鉴于各学科中相应的理论。因我国的农业资源丰富,在进行观光农业园的规划时要有所偏重、有所取舍,做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 1、分区原则
①生产规律类同、技术要求类似、景观特色相近和经营管理统一或功能相似的产业或项目可划为同区。各项目与功能分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
②根据项目类别和用地性质,示范类作物按类别分置于不同区域且集中连片,既便于生产管理,又可产生不同的季相和特色景观。
③科技展示性、观赏性和游览性强且需相应设施或基础投资较大的其他种植业项目亦相对集中布局于主人口和核心服务区附近,既便于建设,又利于汇聚人气。
④经营管理、休闲服务配套建筑用地集中置于主入口处,与主干道相通,便于土地的集中利用、基础设施的有效配置和建设管理的有效进行。
⑤功能分区应尽量保持乡村风貌、农业生产环境、典型地貌、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2.分区规划– 典型观光农业园一般可分为生产区、示范区、观光区、管理服务区、休闲配套区。
(1)生产区
生产区是观光农业园(区)中占地面积较大,主要供农作物生产、果树、蔬菜、花卉园艺生产、畜牧养殖、森林经营、渔业生产之处,故需选择土壤、地形、气候条件较好,并且有灌溉、排水设施的地段,此区一般因游人的密度较小,可布置在远离出入口处,但与管理区要有车道相通,内部可设生产性道路,以便生产和运输。
(2)示范区
示范区是观光农业园(区)中因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示范的需要而设置的区域,此区内可包括管理站、仓库、苗圃苗木等,与城市街道有方便的联系,最好设有专用出入口,不应与游人混杂,到管理区内要有车道相通,以便于运输。
(3)观光区
观光区是观光农业园(区)中的闹区,是人流集中的地方。设有观赏型农田、瓜果、珍稀动物饲养、花卉苗圃等,园(区)内的景观建筑往往较多地设在这个区。选址可选在地形多变、周围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让游人身临其境感受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群众性的观光娱乐活动常常人流集中,要合理地组织空间,应注意要有足够的道路、广场和生活服务设施。
(4)管理服务区
是因观光农业园(区)经营管理而设置的内部专用地区,此区内可包括管理、经营、培训、咨询、会议、车库、产品处理厂、生活用房等,与园区外主干道有方便的联系,一般位于大门入口附近,到管理区内要有车道相通,以便于运输和消防。
(5)休闲配套区
在观光农业园(区)中,为了满足游人休闲需要,在园区中单独划出休闲配套区是很必要的,休闲配套区一般应靠近观光区,靠近出入口,并与其他区用地有分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内容可包括餐饮、垂钓、烧烤、度假、游乐等,营造一个能使游人深入乡村生活空间、参加体验、实现系统的场所。
四、农业产业的项目规划
农业项目设计面对生命体,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划的制约,而且不是单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和农产加工业。种养业和加工业有多种产业特点,有着完全不同的专业技术要求,使得农业园区规划和农业项目设计的方案整合有着更复杂的难度。从而要求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者,尤其是主持人,必须具有农业科技知识背景和跨学科、多技术的整合能力,否则其规划设计方案就难于达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农业项目设计原则
(1)技术先进
(2)品种优良
(3)观赏价值高
(4)因地制宜
(5)充分利用资源
(6)可操作性
(7)经济可行性
(8)可持续性
2.农业产业项目分类
(1)农 例如果园、茶园、养菇场、稻田、作物栽植、花圃等。
(2)林 例如林场、森林游乐区等。
(3)牧 例如牧场、养鸡场、养猪场等以畜牧经营为主要生产物之处。
(4)渔 例如养虾场、贝类养殖场、鳄鱼养殖场、渔港等。
五、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
在进行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时,应有机地将自然素材、人工素材、事件素材进行创造和组织,使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的形象、意境、风格能有效地表达与显现。
景观的形象是指外部形态的形状、尺度、色彩等等;景观的意境是指设计者通过对各个元素在空间结构的组织和各元素的符号处理,使景观表现出设计者的意愿及内涵,以充分显示其环境特征、性质及可识别性;风格则是景观规划的灵魂,没有特色的景观设计是失败的景观设计。
观光农业园(区)景观在风格上应反映农业文化历史脉络,把历史文化、科学内涵、生活习俗等象征性因素融会贯通在景观形象之中,使景观在人们审美情趣过程中产生情感交流。
• 1.建筑设施景观规划– 观光农业园(区)内建筑景观的创造既要具有实用功能性,又具有艺术性。
• 2.道路水系景观规划– 道路、水系、防护篱勾画出整齐的观光农业园(区)空间格局,自然引导,畅通有序,体现了景观的秩序性和通达性。
• 3.农业工程设施景观规划– 农业工程设施景观包括一些堤坝、沟渠、挡土护坡、排灌站、喷灌滴灌等农业生产设施景观,在满足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注重艺术处理,改变以往单调呆板的生产设施的设计方法,也会呈现出特殊的美学效果。
• 4.作物(畜禽)生产景观规划– 在大多数景观模式的规划中,作物(畜禽或水产)生产景观是最基本和主要的内容。
• 5.绿化环境景观规划– 观光农业园(区)内的绿化环境景观规划可以说是园(区)总体景观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和完善。不同景区的绿化风格、用材和布局特色应与该区模式环境特点一致。
六、道路交通规划
• 1.规划原则
①因地制宜,既着眼长远,又兼顾现状,确定主次出人口。
②以科学、有效、便捷为准则,既便于集散人流、物流,又利于生产经营的规范园区内路网。
③园区内外进出通畅,路径便捷。
④园区内循环有序,流向合理,通达所有项目区。
⑤道路成网规范,功能配套,合理分隔各大小项目区。
⑥结合原有道路基础,合理布局。
⑦规划特别,起点高,又能分步实施。
• 2.规划功能
作为现代化的园牧科技示范基地和观光休闲景区,道路功能各有侧重。因此,本园的道路功能分述如下:
①集散交流园区内人流、车流、物流的网格状交通主次干道。
②种植区内主要为生产服务的专用道和游览观光的兼用道。
③服务区、管理区内游览观光用的游览车道和交通便道。
④成为各不同级别功能区的自然分界线,便于管理和经营。
• 3.规划内容– 交通道路规划包括对外交通、人内交通、内部交通、停车场地和交通附属用地等方面。
(1)对外交通
(2)入内交通
(3)内部交通
主要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等。一般园区的内部交通道可根据其宽度及其在园区中的导游作用分为:
• ①主要道路
• ②次要道路
• ③游憩道路
七、农业水利规划
• 1.规划原则
①园区内外水系贯通,进有水源,排有出路。
②充分利用原有的主要水系及水利工程,节省投资。
③园地灌排工程要因地制宜,既上水平,又省投资。
④生产、生活用水分置考虑。
• 2.规划内容
(1)灌、排、蓄兼用包括园区内主干水系。
(2)灌溉专用园田内用与进水的硬质沟渠及喷、滴灌用的各级专用干支管道。
(3)排水专用园田内各级排水沟系,一般宽1.0~1.2m,深0.5~0.8m。
(4)种养兼用果基鱼塘生态工程区。
(5)造景、养殖兼用生产区、示范区、观光区、管理服务区内新开挖的池塘水面。
八、绿化规划
1.规划原则– 按照总体布局,服从项目功能定位,植物与建筑、水系、道路及地形地貌共同构成园区的环境景观。
①园区绿化要体现造景、游憩、美化、增绿和分界的功能。
②不同功能区(项目区)绿化风格、用材和布局特色应与该区环境特点相一致。
③不同道路、水体、建筑环境绿化要有鲜明的特色。
④因地制宜进行绿化造景,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绿化与美化、彩化、香化相结合,绿化用材力求经济、实用、美观。
⑤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绿地分布合理,满足功能要求,既有各分区绿化造景的不同风格,整体上又能体现点、线、面相结合的统一绿化体系。
⑥以植物造景为主,充分体现绿色生态氛围。
2.规划内容
首先要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从观光农业园(区)的功能、环境质量、游人活动、庇荫等要求出发来全面考虑,同时也要注意植物布局的艺术性。观光农业园(区)中不同的分区对绿化种植的要求也不一样。
(1)生产区
因生产需要,生产区内温室内外或者花木生产道两侧原则上不用高大乔木树种作为道路主干绿化树种。一般以落叶小乔木为主调树种,常绿灌木为基调树种形成道路两侧的绿带。再适当配以地被草花,总体上形成与生产区内农作物四季变化的景观季相的互补效应。
(2)示范区
示范区内的树木种类相对生产区内可丰富些,原则上根据示范区单元内容选取植物形成各自的绿化风格,总体上体现彩化、香化并富有季相变化特色。
(3)观光区
观光区内植物可根据园区主题营造不同意境的绿化景观效果,总体上形成绿色生态为基调而又活泼多姿且季相变化丰富的植被景观。在大量游人活动较集中的地段,可设开阔的大草坪,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种植高大的乔木为宜。
(4)管理服务区
可以高大乔木作为基调树种,与花灌木和地被植物结合,一般采用规则式种植,形成前后层次丰富、色块对比强烈、绚丽多姿的植被景观。
(5)休闲配套区
可片植一些观花小乔木并且搭配一些秋色叶树和常绿灌木,以自由式种植为主,地被四时花卉、草坪,力求形成春夏有花、秋有红叶、冬有常绿的四季景观特色。也可在一些游人较多的地方,规划建造一些花、果、菜、鱼和大花篮等不同造型和意境景点,既与观光农园(区)主题相符,又增加园区的观赏效果。
(6)主要绿化材料(可选择)
①观光灌木:月季、金钟花、迎春、栀子、海棠、红花橙木、杜鹃、金丝桃、六月雪、夹竹桃、扶桑、海桐等。
②观果灌木:火棘、枸杞、石榴、金橘、南天竹、枸骨、小檗等。
③芳香树种:含笑、桂花、栀子、紫藤等。
④观赏蔬菜:五色椒、刺茄、金银茄、非洲茄、叶牡丹等
⑤林木类:广玉兰、马褂木、黑松、雪松、鸡爪槭、流苏、水杉、池杉、香樟、合欢、枫香、金丝垂柳、乌桕、栾树、白玉兰等。
⑥地被花卉:波斯菊、三色堇、金盏菊、孔雀草、诸葛菜、美女樱、蜀葵、葱兰、鸢尾、四季海棠等。
⑦水生花卉:水葱、菖蒲、慈姑、荷花、睡莲、碗莲等。
九、水电规划
• 1.生活用水量规划(估算)
• 2.供水方式
• 3.排水规划
• 4.供电规划
十、通讯电信规划
1.电话– 管理经营区、休闲服务区、家庭农庄区及各生活区管理站,均安装程控电话。一般按每个管理区、生产经营和生活单元配置一部电话,其中部分单位可搞内部小总机。
2.电视机– 划将所在地区的有线电视电缆铺进园区。
3.电脑网络– 园区内每个有关管理、经营和生活单元均规划配置电脑,并加入互联网。
十一、技术经济指标
观光农业园(区)根据设置的内容一般把它分为农业公园、观光农业园、农业生产展示园(区)、高效农业生产园(区)等四大类。
随着观光农业园(区)内生产性功能的加强,建设用地的比例递减,而农业用地的比例依次递增。农业公园类内的建设用地比例最高,是由它的园(区)性质所决定的,它的用地比例占整个园(区)的20%一25%。而高效农业生产园(区)类,它的生产功能决定了农业用地比例相对非农用地要高,观光农业园类和农业生产展示园(区)类则介于两者之间。
第五节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
乡村人居环境由人文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共同构成。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分别是农户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者共同构成农户生产生活的外部环境;地域空间环境是农户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以及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核心区域,是体现人居环境主体地位的重要标的, 因而是乡村人居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
当今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进行适应时代的规划研究势在必行。一般而言,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包括乡村住宅建设与整治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乡村环境景观系统规划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目标与原则
(一)规划目标
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最终目标为:形成与自然亲密融合, 继承并发展历史文脉,居住区和生产区相间布局、有机结合,居住区规模适宜、生活环境美好、服务设施配套的合理布局形态,即创造出充满新鲜空气、保持田园风光、体现地方特色、呈现现代文明的最佳人居空间环境。
(二)规划原则
• 1、连续性原则
• 2、地方性原则
• 3、多义性原则
• 4、全益性原则
• 5、生态性原则
• 6、以人为本原则
• 7、因地制宜原则
二、乡村住宅建设与整治规划
• 1、整体新建型
• 2、保留改造型– 一般为现状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区位适中、有利于组织农民生活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居住点,或者为风貌特征较为突出、 有较大保留价值的居住点,通过对建筑、公共设施、 环境等的整治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 3、环境整治型– 对一些现阶段不具备条件的住宅组团近期予以保留,进行适当的环境整治, 待条件成熟时再向集中居住点归并。对于环境的整治, 需要注意功能、景观、卫生环境、生活水准等多项内容的同步性,防止走进片面改造外观的“农村美化运动” 的误区。
• 4、置换搬迁型– 零星分布的、 规模较小的农村居民点,采用逐年置换、搬迁等方式,逐步向新市镇和集中居住点集中。
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一 )乡村道路系统建设
道路交通是乡村居民实现生活生产的基础设施,也是体现乡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乡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乡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项目一般包括行政管理设施、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体娱乐设施、商业服务设施五大类,每类设施的配备规模、形式等应根据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规范准则。
(三)乡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以尊重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 充分依托区域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村域内的市政设施,处理好近远期的衔接问题,体现市政基础设施的可待续性和可操作性。
四、乡村环境景观系统规划
( 一 )乡村水系环境建设
乡村水系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水体、驳岸及桥梁等内容的整治, 规划保留村落原有水网格局,保持农村水系生态景观的特征。
(二)乡村绿化环境建设
乡村绿化建设有其自身特点和内涵,农田作物、农宅前后的水果蔬菜都是绿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应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多种乡土植物,采用有效手段,完善绿化结构。
(三)乡村生态环境治理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不仅对表面的垃圾进行清理,还要形成良好的回收与循环利用体系,根本上治理污染。